流风回雪整理。
我家姑娘上周从欧洲回来了,在家呆了一个星期又回NY找实习了,顺带回学校修一门暑期课。在家这几天我和她爹都停工,在家陪孩子,逛街下馆子很是逍遥了几天。 这其间姑娘也出门儿见了几个高中时期的好朋友,回家就搂着我一顿狂亲,说:妈咪呀!你和Daddy真是好妈妈好爸爸呀!不然我就跟我同学一样惨啦! 下面是姑娘几个朋友的故事 --
案例一
一个越南女孩,非常聪明,比我姑娘高两届,在我姑娘她们那个当年全美排名#47的高中里轻而易举地排到同届学生的前10名里,爹妈倾注了全部的期望,给她安排的学历的:先全奖进州立大学的生物专业,最后再Harvard或者Johns Hopkins医学院毕业,做一名挣大钱的好医生。 第一步顺利实现了,这个越南女孩全奖进了我们这个全美国公立大学排名#13的州立大学,小姑娘很优秀,四年的课程三年半就完成,计划今年底毕业。 最近她家里吵得一塌糊涂!因为小姑娘不想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继续下去了,她发现自己不喜欢学医,想改学物理。 她爹妈不依不饶,几乎天天追着女儿做工作,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去靠医学院,实现他们的梦想。 吵得不可开交了,小姑娘问:你们怎么不让妹妹去考医学院呢? 她父母说:你妹妹考不上的,她没你聪明。 小姑娘求饶说:只要你们别再找我闹了,我去报考,同时考物理研究生和医学院,如果都录取了我就认命了,去医学院;考不上就不能怪我了。 美国的医学院可不是那么好进的,尤其在小孩不想进的前提下,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,可想而知了,不过她父母认为只要女儿想进,就没有进不了的医学院。问题是他们的女儿根本就不想进,目前这个孩子的愿望被她父母给忽略不计了。 这个女孩跟我姑娘说:我希望能把我的大部分聪明转移给我妹妹,这样我父母就不用成天盯着我了。 我姑娘提起这个朋友是满脸的怜悯之情,不断地叹息:poor girl! 案例二
第二个朋友是同届的中国人家的儿子,也很出色,高中就成绩优秀。大概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在家给儿子的熏陶是:做医生是最优秀最成功人士的头号选择。潜移默化之下,孩子高中毕业自觉选择进了州立大学的pre-med program,将来的目标是医学院!一切都是没有父母压力之下默默形成的概念。 两年之后,男孩发觉自己不喜欢学医,完全无法强迫自己投入专业。最糟糕的是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将来能做什么? 下学期就是三年级了,两年很快就会过去,男孩心理很着急,那天见到我姑娘就说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,很迷茫很痛苦。我姑娘建议他去参加各种专业的club,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 如果在大学头一年,还可以选一些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课程,当作摸索阶段。现在马上就进入三年级了,正常情况下应该选专业课了,可这可怜的娃还找不到方向!父母的引导一直指向医学院,显然是个失误。希望这个孩子能尽快找到方向,别耽误了大好年华 案例三
第三个是个白人家的儿子,在高中就是个中不溜儿的成绩,但是个活泼快乐的孩子,啥时候见到他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,从来不会象我家姑娘一样担心自己的成绩和排名,家里父母也随他自由发展。 我姑娘过生日一帮小朋友到家里来玩,他会到厨房来帮我端水果盘。当时我问他将来想当什么?他爸爸妈妈希望他做什么?他说他自己还不知道要干什么,他父母随便他做什么工作,只要他自己喜欢也能养得活自己的就行。 后来这孩子进了一个普通大学的化学专业,学了一年就drop了,回家告诉父母:他不喜欢学化学,想去学烹饪。他父母说whatever you like。 这次见到我姑娘,这小子说他参加了全美国的烹饪大赛,进了前50名,有一家在全美国排得上名的高级餐厅聘请了他,他过几天就要上任了,有专机来接他。我姑娘回家说,这小子在所有朋友里目前是最得意最快乐的一个了。 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想说的是:作为父母,在子女择业的事情上不好干预太多,不要误导孩子,父母的理想未必是儿女的理想,也未必是儿女的特长。作为人生阅历丰富的过来人,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参考和信息,但一定要结合孩子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,千万不要武断地为孩子制定人生计划。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,理应由他们自己掌握,父母无权逼迫儿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。 如果真心爱孩子,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,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学自己喜爱的擅长的专业。作为一辈子的职业,要是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,岂能做得下去?岂不是做几年就要痛苦几年?真心爱孩子的父母,就放手吧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