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不惑,并非是在生日那天顿悟一切。灵台清明,是个渐进的过程,今日有所得,明日还有所得,也就很不错了。 书斋,与书房,有何不同?看含义,几无不同,只前者更觉文雅些,更宜于书面而不是口语。 古来文人,对书斋的记述与歌颂,那是很多,幼年读了,心中只是羡慕他家屋宇颇广,能收拾出一间或几间闲房子专门用于写字,读书,而不是洗衣,煮饭,虽说衣食总比书本更为重要。 他们的书斋,有的很小,“仅容膝焉”,这是古人所有的,“哪怕四平米也好”,这是今人的渴盼,记不清是在哪份著名报纸上读到的了。幼年时真是不懂,一位这样小巧的书房,除了雅趣之外别无它用,而今是有些懂了。 似乎是鲁迅吧,说他兄弟,可以在儿女啼哭中淡定读书,此事虽难,却也不是做不到,只要孩子有人在哄,父母真可以不为哭声所动。我也可以在热闹中读书,不闻窗外之事,也可以在公交车上读书,在颠簸中以求能有寸进。 但是我真不能在电视机的喧闹中写东西,哪怕只是最恶搞的小短文。并且,在家人的谈笑中也不能,再可爱的孩子也不是安静的。 或许因为老了?反思过。 回想多年前所写的文字,都是在没有电视机的房间,夜深人静时才有效率。何曾在闹市中有过精彩作品?的确在手机上敲过东西,也下笔千言,但那多是极流利的口语,怎么说也是聊天,算不得文章,更算不得有进步的文章。 无人扰乱的静地,用电脑,每小时可以有一千字。与输入法关系不大,与头脑清晰程度关系很大。在轰鸣的电视剧旁,又如何呢? 昨夜避开电视机,在纸上手写一文,闹到很晚,A4纸,9页,自以为不少,今夜开机把它打出来,在不时Q群聊、不时看微博、不时讨论电视节目的同时,花了三小时才敲完,却只有不到2500字。 悲哉。 人皆有定力,但定力未必足以对抗所有环境影响。一位有追求且百折不挠的人,能够在诸多家人的喧闹中写作吗?未必啊。反正我是不能了。 由此也明白了,渴盼书斋,不是要有独占的空间,而是,真的需要有几堵厚厚的墙,隔断不绝于耳的各种声音,这样,才能坐下来写些东西。 这真的是一个很深刻的现实。 书房,不用有名人墨迹,不用有汉鼎宋书,甚至桌子也不用多大。书房,最紧要的乃是:四壁。 如果只想读书而没有写东西的欲望,那么真用不到书斋。在小儿女面前读书,乃是育儿教子之道,应予鼓励,与家人子女讨论书籍,则是天伦乐趣。 但若真想高效优质写些什么,还是找个安静地方钻进去吧,茶水可以没有,只要能远离乱哄哄的声音就行。 四十不惑,今日也只明了这些许,或许芳龄增长,连读书,都要寻个静处去了。休闲阅读固然可以只费眼睛,专业阅读则怎能不思考、不作笔记! 夜深了,街上车声如潮。忽然就想起大学时代灯火通明的自习室,以及许久没去的图书馆,那是海淀,紫竹院旁,离我这,甚远。 |